close

  風雨兼程一甲子,丹青妙筆六十年。11月,廣州美術學院迎來建校60周年華誕。作為華南地區唯一的一所高等美術院校,廣州美術學院走過了一甲子不平凡歷程:它緊貼時代,謳歌60年中國社會巨變,留下一批經典作品刊載中國美術史冊;它銳意進取順應中國美術教育需求,一批知名藝術家為人師表,德藝精進,以美術創作、藝術設計等在全國引領風潮。
  甲子芳華,廣州美術學院一方面秉持傳統,彙集五湖四海藝術英才,從嶺南畫派大師關山月、黎雄才到著名美術史論家陳少豐、遲軻,從水彩大師王肇民、油畫家郭紹綱、徐堅白到雕塑大師潘鶴等,積澱形成了深厚的優良辦學傳統,不斷求新,數度引領風潮,如今形成了寓美術、設計、美術教育和美術史論於一體,走產學研相結合道路、由眾多名家組成教學團隊實體的美術學院。如今的廣州美術學院已成為華南地區美術與設計教育的重鎮,不斷為廣東乃至全國的文化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傳統
  兼容並蓄,貼近生活引領風潮
  創立之初,廣州美院已是一片兼容並蓄、多元開放的藝術土壤。1953年,按國務院藝術教育佈局建立一所南方美術院校,建校之初名為“中南美術專科學校”,由時任中央美院黨組書記的胡一川領銜籌建,併成為校長,副校長為楊秋人、陽太陽、關山月。創建之初師資有中央美院當年的優秀畢業生如楊之光、郭紹綱、馮玉琪等,並集納了廣東、湖北、廣西三地的優秀美術人才。5年後校址遷往廣州,正式更名為“廣州美術學院”。
  在現任廣州美院院長黎明看來,學院在創立之初,就是集南方藝術之大成的美術院校:一方面,它接續了嶺南美術教育的學術淵源,高劍父、李鐵夫、馮鋼百、方人定、丁衍庸、李金髮等前輩大師的傳統在此得以接續;一方面,它將多元的藝術主張熔於一爐,骨幹教師中既有接受過魯迅先生教誨的“一八藝社”成員胡一川,又有20世紀倡導現代主義美術的“決瀾社”成員楊秋人和陽太陽,還有以“折衷中西、融匯古今”引風氣之先的嶺南畫派傳人關山月、黎雄才等。“一個盆子里,長出不同的花朵。”廣州美術學院甚至還包容了風格迥異的流派,比如與嶺南畫派學術主張截然不同的國畫研究會之主張。
  此後的一甲子光陰,緊貼時代,廣州美術學院逐漸形成了“關註社會、關註生活”的藝術風格,一批批師生創作了大批反映時代精神的主流意識作品,成為新中國美術經典。胡一川的《開鐐》、關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嬌》(合作)、潘鶴的《艱苦歲月》、楊之光的《一輩子第一回》,黎雄才的《武漢防汛圖》等,都是印記新中國時代變遷、弘揚時代主旋律的不朽經典。
  “老校長胡一川經常會跟師生們強調:只有用創作來為祖國建設服務才是最實在的。”黎明回憶說,走進生活、緊貼時代,是廣州美院60年經典頻出的法則。無論是文革年間涌現出來的湯小銘、林墉,還是伍啟中、招熾挺、陳衍寧、邵增虎、梁照堂、李醒韜、張紹城等人,作品在全國獨領風騷;改革開放初期,以潘鶴為代表的廣美藝術群體,翻開了中國城市雕塑服務於社會主義主旋律的新起點,王肇民教授的水彩作品及其教學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時代氣息……一代代廣美人不斷在生活中尋找靈感,創作出反映時代精神、民族精神的優秀作品,讓“嶺南畫派”的精神得以延續和拓展,數度引領風潮。
  ●特色
  設計異軍突起,讓藝術與生活對接
  得益於改革開放的春風,廣州美院的師生們在現代設計方面異軍突起,將藝術與廣東經濟建設社會生活發生對接,涌現出一批批弄潮兒。
  從改革開放之初,廣美較早地受到香港引進的世界現代設計教育影響,在高永堅、尹定邦等老一輩設計教育家的支持下,廣美率先引進全新的設計理念,對傳統的工藝美術進行改革。
  廣州美院是中國現當代廣告的搖籃之一。改革開放之初,廣美便得風氣之先,及早得到一批來自美國的廣告教材,並投入教學應用。“當時廣美的老師都網開一面,允許學生不必按照一般的教學課程學習,而這些學生也就邊琢磨、邊幹起來了。”廣州美術學院副院長趙健回憶說,尹定邦教授在全國率先提出設計(工藝美術)不能僅停留於審美層面,而必須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1986年,由當時的廣美大三學生組建的白馬廣告公司聲名鵲起,白馬廣告的代表作太陽神口服液、健力寶等頗具口碑,成為了中國當代廣告的標誌。
  廣州美院銳意創新,率先對設計學科基礎教育進行改革。在全國最早建立起包括平面構成、立體構成、色彩構成等“三大構成”的教學體系。上世紀90年代中期,廣美設計教育進入鼎盛時期。
  改革開放年代,廣州美院師生積極投身區域經濟文化建設之中,讓藝術融入南方這片經濟蓬勃發展的沃土。師生們共同創造了若干個全國之最:如大陸獨立設計的第一家五星級酒店——東莞銀城酒店;由藝術院校設計並獲建設部魯班獎的第一個機場候機樓——湖南長沙黃花機場;幾乎占近年來全國博物館半壁江山的展示設計,如湖南博物館、陝西曆史博物館、深圳改革開放史展覽等等。
  跨入新千年,廣美人更是以設計教育與實踐直接服務於國家重大活動。如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中國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題館、中國館、陝西館;2010年廣州亞運會的整體視覺形象系統、景觀系統及亞運博物館的影像系統等等。
  廣美設計教育的最大特色是與社會發展、市場經濟、企業創新需求緊密結合,其設計學科的幾乎所有專業都與相關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
  ●創新
  服務廣東發展,以創意文化促產業升級
  “廣美60年的歷史體現了南方人的務實勤奮、銳意進取,它的發展扎根於廣東這片沃土,又反哺於廣東的經濟、文化建設和發展。”黎明說,廣美設計領域飛躍的30年,也是國內設計教育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30年,其設計學科重視與珠三角進行產業對接。
  六十年一甲子,廣州美院如今站在了更高的起點上。國家級廣告產業園區正式落戶廣州美院,這是目前全國11個國家級廣告產業園區中唯一一個依托專業院校而建的園區,與海珠區的太古倉碼頭創意產業園、十香園、嶺南畫派紀念館、中山大學、廣州港、琶洲會展中心、黃埔古港、小洲藝術村等一起,共同形成海珠文化創意產業走廊。這個廣告園區將全面帶動美院的科研、教學,為國內廣告業與世界對話起到重要作用。
  在美術教育方面,2010年,廣州美院的國畫系升格為國畫學院,承擔起嶺南文化的弘揚、研究和繼承,國畫學院與嶺南畫派紀念館共同組建了嶺南中國畫研究院。一手抓教學,一手抓研究,在傳承嶺南文化和嶺南畫派上爭取更大進步。新千年,美術創作與藝術設計並駕齊驅。
  如今,廣州美院形成了美術學科、設計學科和理論學科三大支柱學科的綜合發展,設計學科以及一些美術專業學科如雕塑、國畫,在全國堪稱翹楚。一批廣東中青年藝術家成為中堅力量,黎明、趙健、方楚雄、郭潤文、範勃、李勁堃等異軍突起。
  “2005年左右,我們逐漸明晰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主張:把握時代脈搏,關註社會需求,用產學研一體化的藝術設計教育為區域的社會發展、經濟文化服務。”黎明說,廣美人始終帶著怎樣為社會服務,怎樣在社會發展中體現藝術設計價值的問題意識,推進藝術教育、藝術發展貼近生活、貼近廣東的社會發展。
  面對廣東產業轉型升級的再騰飛,廣州美院師生正嘗試將美術設計註入整個珠三角乃至廣東的發展中,如將創意設計教學融入到服裝、燈具、陶瓷、傢俱等產業升級和加工業的產業轉型之中,彰顯美術在廣東文化強省建設中的更大作用。
  “目前,整個中國都處於轉型升級時期,這對作為製造業核心區域的珠三角來說,無疑帶來新的挑戰。過去我們只是重視加工生產,而缺乏品牌和自主研發創新能力。要改變這一情況,創新設計將成為非常重要的引擎。”廣美工業設計學院院長童慧明說。
  “廣美或許不是廣告GDP的產出地,但廣美努力成為廣告人才GDP的培養地。廣美正在用自己的努力,對國家級廣告園作出有高度、可實施、邊界清晰的規劃。”趙健說,國家廣告產業園區力求為新時代的國家廣告作政策試驗、資源整合、平臺打造、專業轉型、人才培養、產業推廣,以及推動文化強省建設等工作,同時利用這一平臺,也將帶動廣美的科研、技術和協同創新。
  ■專訪
  陳潮光(廣州美院黨委書記):
  不斷激活藝術教育活力服務廣東社會經濟發展
  談傳統
  以藝術教育服務社會發展
  南方日報:廣州美術學院作為全國著名的八大美院之一,60年的發展歷程形成了怎樣的傳統?
  陳潮光:60年曆程,廣州美院秉持和傳承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的文化傳統,形成了海納百川、和而不同、敢為人先、開拓創新的大學精神。在藝術創作中堅持“雙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二為”(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方針。在不同歷史時期,廣美師生緊貼時代創作,以美術教育與藝術設計服務社會發展。特別是近些年來,廣美積極探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師生思想和藝術創作的有效途徑,增強主流價值觀在師生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時,通過對“德藝雙馨”教師的獎勵和宣傳,不斷加強對優良傳統的傳承和弘揚。
  廣美鼓勵師生主動投入到社會實踐中,謳歌社會建設與發展,如潘鶴的雕塑《開荒牛》成為深圳精神的寫照,《珠海漁女》體現了珠海的城市風貌,黎明為長沙橘子洲頭創作的《青年毛澤東像》,後來都成了所在城市的“地標”。
  談教學
  建特色鮮明的藝術類大學
  南方日報:60年來,廣州美院在教學和科研上形成了怎樣的鮮明特色?
  陳潮光:2004年,廣州美院進駐大學城,根據形勢變化做出新的決策:重點建設美術傳統學科,突出發展設計特色學科,深化美術教育探索,開拓新興交叉學科,走“外延拓展”與“內涵提升”相結合的發展道路。
  廣州美院現擁有“美術學”、“設計學”、“藝術學理論”三個一級學科,依托學科優勢,本科教育共設繪畫、雕塑、藝術設計學等25個專業,49個專業方向,涉及文學(藝術類)、歷史學、工學3個學科門類,形成了藝術學、美術、設計、教育四大學科專業板塊,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有計劃協同發展,學科建設中積累的各類資源不斷轉化為教育和教學資源,有效增強了專業競爭力。
  2010年以來,廣美在內涵發展方面下大工夫:首先,體制機制方面,機構設置實行“扁平化”,把原來的校、院、系多級管理並存整合為校、院兩級管理,現在形成了8個二級學院,一個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將國畫系提升為中國畫學院;其次,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結合學校發展情況出台了若干意見和措施,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繼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再次,根據學科發展和社會需求,設置了一批科研機構和產學研結合機構,充分調動教師科研和服務社會的積極性;第四,推進有條件的學科專業與社會相關的高端企業、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係,開展協同創新,實現人才、市場、資源、信息等方面共享,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科研創作水平。
  在特色專業建設方面,廣美獲得新的突破:2009年,“工業設計”專業獲教育部第五批特色專業建設點;2010年,“雕塑”專業獲教育部第六批特色專業建設點;2010年下半年,學校藝術設計、繪畫、雕塑、美術學、工業設計共5個專業獲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稱號。目前,學校已有省級精品課程5門、校級精品課程15門。進一步推進和鞏固藝術設計、繪畫、雕塑、美術學、工業設計專業在國內的特色和優勢,為我校學科、專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南方日報:廣州美院如何在創作、科研之中,更多地與廣東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互動?
  陳潮光:2011年,廣美第六次黨代會提出發展目標是:把廣州美院建設成為特色鮮明、高水平的藝術類大學。圍繞這一目標,我們對一些社會需求較大的、優勢的學科專業加大扶持力度,凝聚力量。對於傳統的專業,我們保持一定的規模。以前廣美的科研經費很少,從2010年以來我們通過完善科研管理、獎勵制度、改進科研申報服務工作、設立“教學科研創作突出成果獎”、“德藝雙馨獎”等措施給予激勵。
  近年來,廣美教師科研創作熱情高漲,申報的各類項目包括縱向的、橫向的課題和經費顯著增加,獲獎項目顯示度高,如獲得了包括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中國美術獎·理論評論獎、中國美術獎·創作獎、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中國書法蘭亭獎一等獎、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在內的數百項省級以上科研創作獎,獲得了包括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全國教育科學教育部規劃課題、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項目等在內的多項高層次科研獎項。
  談發展
  服務廣東經濟轉型升級
  南方日報:如今國家廣告產業園區落戶廣州美院,美院在未來如何進一步彰顯特色?
  陳潮光:廣州國家廣告產業園區落戶廣州美院,這是對廣美辦學特色的肯定,也為廣美的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註入了新的活力。此外,我們還建立了1個省級研發中心——廣東省創意產業研發中心,3個戰略合作城市,14個校級科研所,有廣東省集美設計工程公司、廣東省廣美玉蘭軟裝藝術創意研究所、廣美·例外品牌研究所等社會服務平臺。
  大學是傳承和創新文化的園地,我們將在產學研結合的基礎上,打造一個“政產學研用資”結合的升級版,即用好政府政策引導,產學研結合,為畢業生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用好企業和社會資源,提升辦學能力和水平。廣美未來在人才模式上也將進行更深遠的改革,包括“工作室制”、“課題制”和“3.5+0.5模式”(設計學科畢業生最後半年到合作企業開展實習,進行畢業設計創作),師生一起研究、創作,教學相長,畢業生畢業實習和設計到企業去,可以利用企業資源、市場、信息更好完成畢業設計創作,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60年校慶,廣州美院提出“溫故知新、繼往開來”。廣州美院將利用國家廣告園區的平臺,與廣東社會經濟文化更緊密聯繫,培養更多高質量人才,服務廣東經濟轉型升級和社會發展。
  名師寄語
  潘鶴(廣州美院終身教授):
  廣美人應以藝術之真為追求
  當前社會的藝術風氣過於商業化,人人都想在藝術上做領軍人物,吸引別人的註意,嘩眾取寵而缺乏真情實感。然而,我們廣美的學生從事藝術創作,必須讓藝術具有永恆的價值。藝術講究真、善、美。其中,真是第一位的。藝術創作必須要有真實的感情,善和美才有價值。民族性不等於復古,現代性不等於媚外。每個時代和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風格。人生雖短,藝術可長。一位藝術家的從藝時間一般只有三五十年,我們要通過藝術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作為後人的見證。
  楊之光(廣州美院原副院長):
  守望廣美師生如一家人的傳統
  以前,中國畫不太註意寫實功夫,一味講求臨摹和傳統技法的傳承,廣美的國畫系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這種風氣。早在關山月、黎雄才的時代,廣美就由老師帶頭,全校到農村、部隊里去體驗生活,在從事勞動的同時進行寫生創作。這些經驗十分寶貴,不僅在全校形成了一種深入生活的風氣,而且讓我們與老百姓打成一片,老師和學生也好像一家人一樣,這都是我們廣美的優秀傳統,在當下這個浮躁的社會中顯得難能可貴。在廣美建校60周年之際,我們更應好好地將這些傳統加以發揚。
  撰文:李培 楊逸 劉培柳  (原標題:丹青筆墨隨時代進步 服務社會展甲子芳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o15eowv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